信息动态

河北团讯2021年第4期

发布时间:2021-09-15 发布人:河北共青团 点击次数:19769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落实团中央、教育部等五部委《关于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意见》、《河北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8—2025年)》,不断强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下简称“青马工程”)为党育人的政治功能,各团市委坚持政治站位、立足目标导向、注重多措并举、构建培养链条,不断为党培养和输送青年政治骨干。

   为切实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本期《河北团讯》高校共青团工作专刊将石家庄、廊坊、邢台“青马工程”典型做法予以编发,供学习借鉴。



团石家庄市委:培养青年学生骨干 传播理想信念火种

   共青团石家庄市委紧紧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党培养和输送具有忠诚的政治品格,浓厚的家国情怀,扎实的理论功底,突出的能力素质,忠恕任事、人品服众的大学生骨干,起到了“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
   一是筑基塑魂,拓展政治理论学习深度。团石家庄市委举办市级“青马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在提升学员理论水平的同时,进一步突出政治引领,确保学员在政治上合格、可靠。在内容设计上,深刻把握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学员培养的中心内容和首要任务,引导青马学员读马列原文、学党史“四史”,悟初心、践使命。在课程主题上,立足青年关注,紧紧把握时代脉搏,通过“世界大变局与中国的对外战略选择”“战疫之中话制度优势”“文化自信与立德树人”等思政理论课程,引导青年学生在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的对比中,深刻思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在授课形式上,将专家讲座、交流研讨、影像教学、实地研学、支部竞赛、社情体验等相结合,让学生走出象牙塔,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2020年团石家庄市委在全省各市级团委中率先开展线上青马培训,将众志成城的抗疫行动作为鲜活教材,通过“云”端共建青马课堂。
   二是知行合一,构建实践育人大课堂。理论的伟力需要在实践中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团石家庄市委将社会实践作为教育引导青马学员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知行合一的重要途径,确保学员“全方位”成长。为鼓励学员深入基层、深入青年,专门设计了党性锻炼和体验式教学环节。依托西柏坡纪念馆、正定塔元庄、正定兵乓球基地、君乐宝乳业等实践基地,进行红色教育和省情市情教育;深化“三下乡”活动,让学员在服务基层中展现作为;开展“返家乡”实践,组织学员向社区报到、到青年中心报到,在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过程中知社情、接地气、增本领;深入实施“寸草心”爱老敬老志愿服务行动、“阳光助残”志愿服务行动,动员学员在志愿服务中担当责任;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动员学员赶赴一线,在急难险重任务中接受考验和磨练;组织学员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交流,在社会观察中作出贡献,为石家庄建设发展建言献策。
   三是严深实细,健全培养管理制度。在学员选拔上,市级青马班从严从优选拔学员,严格推荐程序,把政治立场坚定、政治素养过硬作为首要标准。学生需参加过高校青马培训方可获得推荐资格,进入市级青马工程培养之前,推荐学生需参加形势与政策摸底测试,测试合格且文化课成绩在班级前50%的学员方能参加市级培训。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组建市级“青马工程”讲师团,依托省、市委党校、省团校、市青年讲师团的丰富资源,适当吸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青年典型等加入,配强师资力量。在日程安排上,加强仪式教育、创新活动开展方式。每次课前组织学员高唱团歌,学员们在“每日团会”诵读经典,分享《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在正定采访实录》等的学习心得,晚上集中研讨,以“头脑风暴法”“团体列名法”“鱼骨图法”等方法对团学组织改革、社会热点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和交流,强化学员自我管理。
   四是研精极虑,打造“寻根正定”培训品牌。团石家庄市委积极发挥正定的地缘文化乡土人脉优势,培育了“寻根正定”市级青马培训品牌。正定的每一个村庄都留下了总书记的足迹,半城郊型经济发展战略、人才经、正定旅游模式、治县理政的方略探索,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定起源。团石家庄市委带领学员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老同事、正定县原副县长,82岁高龄的何玉讲述总书记为民情怀,现场考察“农村全面小康的塔元庄模式”,调研古城保护助推正定旅游经济,体验人民战争奇迹高平地道战遗址,瞻览“四个自信”源头华北大学旧址,观摩正定厕所革命成果,踏察全国文明城古城正定的历史底蕴和新风新貌。通过“寻根正定”品牌活动,爱国爱省和理想信念的种子在大学生骨干中生根发芽,一批又一批的青马学员返校后主动讲好习近平故事,传播青马好声音,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更多的有志爱国青年寻根问道。

   (供稿人:团石家庄市委 于洋;编辑:团省委 丁玉立)


团廊坊市委:“2+3+3”机制助推“青马工程”落地见效

   共青团廊坊市委把“青马工程”作为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的重要载体,积极落实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年度工作。重点围绕“培养谁”“怎么培养”“谁来培养”三个方面,构建了“2+3+3”培养机制,扎实推进“青马工程”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一是“线下+线上”两个结合,建立分级联合培养的工作体系。团廊坊市委连续两年与市委教育工委共同制定《关于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大学生骨干成长计划的方案》,从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工作重点以及保障机制上对“青马工程”运行进行了统一规范,推动各级组织协同联动,初步构建了“青马工程”联合培养格局。线下,各高校牢牢把握培养教育基础性主阵地,着重在扩大培养规模、拓展培养内容、丰富培养载体、健全培养机制、提高培养成效上下功夫,推进“青马工程”精品化、长效化。线上,团属新媒体打造品牌阵地,在微信公众号设置时政要点、交流讨论、在线视频等学习板块,搭建大学生学习理论、交流思想的平台。截至目前,“廊坊青年大学生骨干成长计划”已开展12期,市域内各高校每年培养大学生骨干达1.5万人,分工负责、分级实施的市、校、系三级培养工作逐步形成。
   二是“理论+实践+考核”三点融入,完善日常课程的教学体系。团廊坊市委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构建科学完善的综合培养体系。在理论学习方面,通过专题讲座、专家授课、经典阅读等理论培训,将“青马工程”课程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在实践服务环节,组织学员广泛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每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人均56学时,志愿汇签到时长人均30小时,形成了学思践悟为一体培养模式,学员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将“青马工程”同医学特色相结合,引导青年参与中医药事业建设;华北科技学院组织开展“广玉兰支教行动”“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实践”专项实践,发挥青马学员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党史学习中的生力军作用。日常考核方面,在市域内各高校团组织建立日常培养与年底考核统筹考虑、互为促进的培养模式。建立“一人一档”考核档案,把政治表现作为学员考核第一位要求,从理论测评、实践考评、个人表现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综合评议,优秀学员可优先列为“推优”对象,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三是“经费+师资+基地”三项保障,巩固以青年人才为中心的培养体系。团廊坊市委将“青马工程”列入全市共青团系统“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实践活动任务清单,在经费、师资、基地等方面为各级团组织开展培训提供保障。高校团组织将“青马工程”作为共青团工作的重点内容,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培养的主要抓手,作为对院系团组织的年度督导项目,通过划拨专项经费、争取政策指导,为“青马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华北科技学院设置专项培养经费,为每期青马学员配备专门导师及学习资料,在理论学习、志愿服务、朋辈教育、社会实践等方面细化培养,同时充分运用廊坊青年讲师团资源,定期开展教师交流培训,加强“名师”“导师”之间的学习交流,打造理论“轻骑兵”,提升“青马工程”培养效果。燕京理工学院吸引青年骨干教师投身思政课程建设,成立青马导师授课团队,多次深入全市各大中专院校授课讲学。2020年团廊坊市委充分挖掘校外实践基地资源,联合市委教育工委命名廊坊师范学院、北华航天工学院等5家“青马工程”培训教育基地,安次区光明西道青年中心、广阳区康乐社区等8家社会实践基地,将“青马工程”打造成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引领高地。

   (供稿人:团廊坊市委 臧颖华;编辑:团省委 张琳婕)


团邢台市委:实干为要,铸魂育人

   共青团邢台市委在全市范围内实施“青马工程”以来,不断改革创新、发挥优势,已基本形成理论与思想政治引领、社会实践锻炼、讲师团讲师指导、专兼职团干部培养等模块有机结合的特色培养体系。自2018年实施市级“青马工程”以来,我市共培养大学生骨干1120余名,中学生骨干340余名。
   一是坚持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并举,提升青马学员综合素质。在“大思政”“大青马”理念指引下,团邢台市委每年举办市级春秋两季“青马工程”,在全市“青马工程”范围内开展“培元铸魂”行动。一方面通过思想塑造,为青年成长建加油站。创建了“领导讲热点、学者讲理论、校友讲信念、榜样讲经验”的“四类四讲”模式,在理论讲授过程中力求“真小实”,切忌“假大空”,注重用青年身边的人讲述身边的事、用身边的事影响身边的人,积极发挥青年身边榜样的模范作用和带动作用,拉近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与广大青年学生的距离;同时,积极指导邢台市各高校、中学探索创新校级“青马工程”培训班,搭台唱戏,注重质量,深入推进校级“青马工程”规范化,每年邀请业内知名专家、优秀讲师、青年代表走进校园。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在奋斗中锻炼本领。充分用好邢台市红色教育资源,组织各高校、中学先后赴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西柏坡、李保国故居等地开展实践观摩、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活动,帮助青马学员多层面、多角度地深入社会观察和实践,拓展眼界、磨砺品格。
   二是实施分类、分层培养模式,让马克思主义更广泛传播。2020年之前,市“青马工程”采取的是高校和中学一体化培训模式,自2020年起,为更好地遵循大学生、中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增强培养的针对性,开始实施高校和中学分层培训模式。一方面,对高校实施“领雁计划”。在抗击疫情的大背景下,指导市域内各高校“青马工程”积极探索网络学习新模式,充分利用“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等新媒体平台的丰富线上课程资源组织理论学习,构建以课程打卡学习、线上集体研讨、线下阅读拓展、网络展示互动为主体的学习新模式,让青马学员变身培训的“主角”,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为广大青马学员提供展示自我平台,增强思想引领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同时按照校团委统筹指导、班委协助、学员相互监督的考核方式评选出优秀学员进行表彰,以提高团学骨干综合素养,充分发挥其“领头雁”作用。另一方面,依托中学团校开设中学青马工程。针对中学生团员的年龄特点、心智成熟度和知识结构,团市委指导各县中学团校开展青马班试点工作,通过采取寓教于乐的参与式、互动式、情景式、案例式教学方式,设计开展专家传授、实践操作、论坛交流、故事分享、红色研学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程,综合运用团队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引领学习、案例教学、场景互动、红歌促动等方法和手段激活课程,激发学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兴趣,让一个个说得明白、学得透彻的“理论DNA”真正在头脑中扎下根来,让理论学习焕发青春光彩。经过两年努力,我市已建成300余所中学(中职)团校,为中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做好后期跟踪调查,让青年骨干在新时代建功立业。自2020年开始,团市委结合“返家乡”活动,定期通过与学员们和其所在学校加强沟通,了解掌握青马学员的思想、工作等各方面情况,做好跟踪培养,并联合相关部门,指导邢台市高校团委推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创新发展。每年团市委对邢台市高校“青马工程”学员的就业去向进行大数据分析,不少青马学员毕业后进入国企、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还有部分同学已经在重点工程一线、创新创业前沿崭露头角,有的学员选择到基层乡镇工作,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邢台“青马工程”大中学生骨干培训班第一批学员杨旭毅然选择扎根西部,在新疆克拉玛依从事基层社会保障工作;第二批学员李响发挥医学专业特长,数次主动请缨投身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一届又一届的“青马班”学员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到人民中建功立业,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
   (供稿人:团邢台市委 陈晓兰 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 卢磊;编辑:团省委 丁玉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