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省委:扎实做好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志愿者心理保障服务工作
●团承德市委:建设枢纽型服务阵地 打造青年身边的“门店”
●团邢台市委:“燕归巢”活动引领邢台学子助力家乡发展
●团邯郸市委:狠抓引领 提升效能 推进少先队工作新发展
●团滦州市委:“共青团+青工委+青年社会组织” 拧紧组织链条
团省委:扎实做好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志愿者心理保障服务工作
自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启动以来,团省委始终按照省委、共青团中央安排部署,充分发挥12355心理咨询的专业优势,全程做好张家口赛区志愿者心理保障服务工作,在志愿者驻地全部建立12355冬奥志愿者服务点,每个驻地安排1名心理专家跟班服务,58名特邀专家进驻志愿者来源高校工作群开展线上服务,249名心理专家通过各地市12355线上值守,共发放知心卡5000余张,开展团体辅导87次,个体辅导148件次,受到场馆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充分信任和普遍好评。
提升思想认识,超前谋划部署。加强调查研究。在充分借鉴往届冬奥会成功经验做法、全面了解志愿者心理服务需求的基础上,通过设置心理委员、公布咨询方式,搭建与志愿者沟通联系的桥梁,主动将心理减压课程纳入志愿者岗前培训体系,提前预防和疏导志愿者心理问题。加强测试演练。聚焦心理专家的业务提升需求和冬奥志愿者的心理疏导需求,以“相约北京”系列测试赛为契机,选派心理专家进驻志愿者驻地,提前适应环境,积累工作经验。加强结果运用。结合测试赛期间心理服务工作开展情况,多次组织心理专家进行研讨交流,明确了以“线下小团辅为主、线上大团辅为辅”的工作思路,同时不断创新个案咨询方式,结合志愿者居住环境,开通线上咨询渠道。
分层组织动员,凝聚工作合力。省级团委层面,出台专门方案,协调各地市和29所来源高校各推荐1名心理老师,加入高校冬奥志愿者工作群提供线上心理咨询服务。市级团委层面,各市12355心理专家与来源高校心理老师对接,了解志愿者心理问题,推送12355阳光心语60条、心理微课24节,帮助冬奥志愿者构建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高校团委层面,针对志愿者提出的心理问题,会同各市12355专家商讨解决办法,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融入志愿者保障、激励全过程。
优化专业指导,提升服务水平。团省委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实施“一地一策”工作机制,务求心理保障取得实效。在文创商街驻地开展“心灵图卡”活动,通过志愿者对卡片图案的反应,解读展示复杂、多样的内心世界,提供适合个人的情绪抒发方式;在景泰山麓驻地,借助团中央配发的“心理服务包”,开展了捶捶乐、解锁鲁班锁、萌虎出山等团体辅导;在多乐美地驻地针对志愿者心理困扰,通过“我是谁”“为何做”“何时做”“如何做”四个维度解读心理咨询的重要性,教授自我调节的减压方式;在奥雪小镇驻地通过绘画的方式,让志愿者发现自身的潜意识画像,从而达到认识自我、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目的;在云顶滑雪公园开展“用身感残,用心助残”为主题系列辅导,让志愿者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真切感受到特殊人群的困难,以更加积极包容的心态开展工作;在冬季两项中心开展团队管理金字塔活动,通过模拟团队运行的模式和过程,引导志愿者做好团队成员协调配合。
(供稿人:省青少年权益保护中心 段磊、沈博涵;编辑:团省委 张鸿燕)
团承德市委:
建设枢纽型服务阵地 打造青年身边的“门店”
团承德市委以推进市县乡三级“青年中心”建设为抓手,推动团的组织网络、工作力量、服务项目在青年身边实现有形化、日常化。
推进阵地建设。各级团组织结合实际,齐心协力加强“青年中心”建设,市级依托青少年宫,县级依托青少年宫、社区、创业孵化中心、企业等场地,乡镇(街道)依托便民服务中心、党团员活动室等场地,全市范围内共建立“青年中心”320家,占地总面积达5.17万平方米。市“青年中心”先后投入资金10余万元,制作统一标识的接待前台、中心门牌及配套设施,并出台运行管理制度。定期开展示范性“青年中心”创建活动,促进整体活跃。目前,全市共有全国级示范性“青年中心”3家、省级示范性4家。
构建服务体系。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探索出“2+2+X”服务模式,将基础团务、就业创业确定为必选项目,将公益服务、专业咨询等八项内容设为自选题目,此外可结合实际自行开展特色项目,在活动谋划设计中注重让青年参与,激发主动性。在市县两级打造“青年中心·学习社”12家,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头脑。探索推出“活力中心建设年”系列品牌活动,定期开展助力青年就业创业“青春建功做先锋”、“邂逅青春·邂逅你——我在青年中心等你”青年交友、“亲子教育”心理沙龙等活动,为青年提供贴心服务。
充实工作力量。探索以团干部为核心、社会力量为补充的人员配备模式,广泛吸纳青年志愿者、社会工作者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管理。市级“青年中心”工作队伍包括团干部、青少年宫人员、青年志愿者、公益岗人员;双桥区等4个县(市、区)探索成立“青年中心”事业单位增加编制。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管理员524名,其中团干部425人、志愿者80人、社工13人、大学生村官6人。
(供稿人:团承德市委 高建智;编辑:团省委 张鸿燕)
团邢台市委:
“燕归巢”活动引领邢台学子助力家乡发展
团邢台市委聚焦主责主业,把握育人实效,自2020年以来开展“燕归巢”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积极打造邢台籍返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家乡宣传推介平台、家校情感交流维系平台、返乡创业就业便捷平台。截至目前,来自800多所高校的两万余名邢台籍大学生积极参与。
加强谋划设计。指导各地结合县域实际和学生专业提供实践岗位,组织实践单位做好岗前培训和工作保障,精准服务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疫情防控开展一众学子看邢台、一轮青春志愿行、一番党史研学游、一场牛城推介会、一次家乡座谈会、一条妙计献邢台、一批活动促联谊“七个一”专题实践活动,引领学子全面了解家乡发展现状和美好前景、积极投身家乡建设。
创新服务方式。开展“盛夏有爱 情暖童心”暑期公益托管营,为双职工子女、隔代抚养子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以及家庭困难的青少年群体就近提供基础托管、暖心助学、安全教育、红色教育、课业辅导等服务。2000余名“燕归巢”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其中。
加大宣传力度。连续两年开展“燕归巢”返家乡大学生优秀表彰,选树300余名市级优秀大学生,开通“归燕青春邢”专栏,通过各级团属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指导市属高校团委将“燕归巢”活动纳入学校社会实践学分认定范围,通过主题团日、社团活动、总结分享会等形式持续扩大活动影响力。
(供稿人:团邢台市委 柳洋;编辑:团省委 焦明月)
团邯郸市委:狠抓引领 提升效能
推进少先队工作新发展
团邯郸市委坚决扛起全团带队政治责任,持续完善少先队体制机制建设、健全平台抓手、强化特色实践活动,推动少先队改革取得新成效。
完善少先队体制机制。将少先队工作纳入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估和党建工作规范化建设指标,全面落实少工委“双主任”制度,2463所中小学全部成立学校少工委。创新建立覆盖队前教育、队中培养、团队衔接的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复兴区岭南小学分批入队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组建市级红领巾巡讲团,打造“少先队名师工作室成员—市级红领巾巡讲团—区县级骨干辅导员”三级队伍体系。
健全少先队工作平台。建立涵盖红色文化、传统文化、乡村振兴、劳动体验等内容的市县两级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93个,为少先队员就近就便开展实践活动搭建平台。在辖区内社区创新建立“红领巾乐园”40处,在农村建立“春雨乐园”42处,连续5年实施“壹基金温暖包”“暖立方”发放计划,建设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25家,丰富青少年活动阵地。
创新少先队教育实践。开展“红领巾心向党”“队史馆里学党史”“博览馆里学先锋”学习活动,推出VR虚拟现实展馆、《小小少年一同抗日》等文化产品,1万余人次线下到访,4925万人次线上浏览。精心设计27条党史学习教育研学线路,用王子青、郭隆真等英雄人物事迹,引导广大少先队员全方位了解邯郸红色历史和当代风貌。开展“党的故事我来讲——争做红领巾讲解员”网上打卡、“红领巾寻访党的足迹”——家乡文化大搜索特别行动、“石榴籽一家亲”民族团结夏令营等主题活动,引导广大少先队员在实践中进一步传承好红色基因。
(供稿人:团邯郸市委 张全生;编辑:团省委 吴振雄)
团滦州市委:
“共青团+青工委+青年社会组织”
拧紧组织链条
团滦州市委因地制宜建立团组织主导的青年组织,着力构建横向覆盖各领域、纵向联通各层级、广泛联系团员青年的组织体系,有效扩大组织和工作覆盖。
夯实基层组织。加强行业系统团建,成立市直机关团工委,搭建机关青年干部学习交流平台;成立教育团工委,有力推动全市中学共青团工作;成立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团工委、美团外卖团工委,加强对“两新”组织青年的联系凝聚。健全村级团组织,采取“村企联建”“村村联建”的模式扩大有效覆盖面。截至目前,建立联合团支部35个、非公企业团组织50家。
广泛建立青工委。坚持基层需求的工作导向,高规格、高标准推动各领域青工委建设。成立镇(街道)青工委14个、片区青工委30个、快递行业青工委1个、市直部门单位青工委6个、村(社区)青工委58个,逐步构建起“共青团+青工委”的青年工作体系和组织网络,着力实现管理、服务35周岁以下青年全覆盖。
加强青年社会组织培育。规划建设青年发展服务中心,提供青年城市会客厅、青年社会组织孵化等系列服务功能。聚焦新媒体青年兴趣爱好,建立团属青年新媒体联盟,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以市青创中心为依托,组建团属青年创业协会,为青年企业家提供政策、财税、法律、信息等服务,助力更好成长发展。
(供稿人:团滦州市委 陶谌洁;编辑:团省委 张鸿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