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动态

河北团讯2022年第6期

发布时间:2022-11-29 发布人:河北共青团 点击次数:34278

  编者按:在对青年谆谆嘱托时,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突出要求,希望广大青年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反复告诫大家不能丢了共产主义;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要从青少年抓起,要求广大青少年从小“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面对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等错综复杂影响,我们更应引导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现将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曹晓伟同志的相关建议进行刊发,供各地学习借鉴。


关于“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  提高青年文化自信”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再次重申了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针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培育,我们可以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求智慧和源头。

不少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讨论过传统文化如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邓秋柏先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就是教导人们做人做事,以培养高素质的杰出人才,而传统文化中就包含大量做人、做事的思想,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处、交叉点、结合部。”顾友仁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关键因素。”两位学者的著作虽然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但是也为后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针对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或对策研究,陈少平、陈桂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中提出“要注重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体系建设和加强完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力量”康丽勇在《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中探讨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问题,指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这一新思路王诗成在《论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出“要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性, 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这一途径。针对传统文化某一细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研究,王芳在《以传统节日为起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提出“结合传统节日加强学生民族认同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开展和谐价值观教育”;张师帅在《孝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实现依据》中从孝文化角度提出“准确理解、运用孝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依据,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新时代下如何将孝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认识和理解”这一对策提升教育实效性;马迪的《红色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研究》、陈明的《论道家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等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儒家道家文化、孝文化等相关知识的研究,指出了它们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起到的作用。

借鉴传统文化的文化教化方法是破解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困境的一个现实问题。在深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发生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与反渗透行动此起彼伏,国家主导信仰和价值观受到严重挑战,在内部与外部、历史与现实等多重因素影响下,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迷茫。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如何引导大学生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如何引导大学生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以及如何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灵魂筑牢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根基等等,这些问题既需要在理论上澄清,也需要在实践中探索。

从理论意义上看,近几年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融合方面的理论成果日益增多。从实践意义上看,在西方思潮、新媒体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很多挑战。从优秀传统文化层面出发,细致深入地探讨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难题,首先,希望能够实现相关研究的跨越,进一步提升教育的质量与效率;其次,以期进一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中的传播,保护传承好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财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具体表现:一是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而理论建设水平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实效的主导力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研究不仅能够丰富理论资源,而且能够完善理论建设架构和补充现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缺失。客观来看,高校思政教育领域内针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文化融入的系统研究还很鲜见,而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融入”“融入什么”“如何融入”等问题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也可以说,对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富饶宝藏”,我们还没有真正挖掘利用。二是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知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大学生成长于西方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大量涌入、网络文化盛行的时代,在这种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着教育缺失和被边缘化的现状,导致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三是有利于探索和破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文化融入的现实困境。基于应对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挑战而进行文化融入研究,有助于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精华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进而破解传统文化融入的现实困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系统梳理和厘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各自的基本内涵、核心内容、主要特征、重要意义等内容,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关系。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资源进行阐释,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探讨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支撑。三是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困境,并对产生困境的成因全面进行分析。教育主体的文化自觉是文化融入的前提,教育客体的传承创新是关键,教育介体的推陈出新是保障。四是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原则和教育着力点。对于融入目标,从引导大学生形成文化认知、形成文化认同、坚定理想信念、生成实践自觉等四个维度展开分析;关于融入原则,坚持价值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继承性与批判性相统一、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统一、主体性与客体性相统一、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等原则。五是深入探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和路径,分别从理论教育法、艺术感染法、隐性教育法、激励教育法、启发教育法、实践教育法等六个方面提出融入方法;在融入路径方面,分别从课程体系、自我教育体系、文化活动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作体系等五个方面进行系统体系构建。

具体可采用以下研究方法:一是文献研究法。广泛收集整理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文献以及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资料大量。阅读和参考海量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提升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二是理论研究法。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入系统的挖掘,使得界定核心内涵、把握研究原则、抓住问题本质更有理论依据。采用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理想信念教育结合的发展历程进行深入分析;采用系统分析和价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改变现有单纯的认识论层面的研究。三是实证分析法。通过对河北省各类有代表性的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深入了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认知、价值认同等情况,在将其融入理想信念的融入方式、接受效度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梳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大学生中遗失的困境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供充分论据。

以期达到的效果: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学理依据进行深刻剖析,宏观上尝试回答了大学生理想信念传统文化融入的必然性问题,微观上尝试解答了“为什么融入”“融入什么”“怎么融入”等问题。二是通过问卷调查及专家访谈等方法,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SPASS软件分析等方法,以融入内容、融入方式、融入效度等为调查方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困境、成因归属进行系统探讨,概括出了融入启示,即提高教育主体的文化自觉,教育客体的传承创新,教育载体的推陈出新。三是创新提出了教学方法的协同点,通过将传统教化法与现代教育法有机结合,将传统教化中的“闻道”思想、“诗乐”之教思想、“不言之教”思想、“励志”教育思想、“循循善诱”思想、“力行”思想等与现代教育中的理论教育法、艺术感染法、隐性教育法、启发教育法、实践教育法等结合,实现了融入方式的创新性和丰富性;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体系,以融入模式创新为落脚点,系统提出了建设课程体系、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文化活动体系、管理服务育人体系以及多主体联动育人体系。

(供稿人: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曹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