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来自恒润集团有限公司的宋鹏飞,是一名科技工作者,也是枣强复合材料高端复材创新应用团队的负责人。
我出生在一个三代从商的家庭。祖父是新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在枣强这片土地上开启了玻璃钢产业的创业之路;父亲用一辆摩托车闯荡天津,将家族企业做成了行业标杆。但父辈留给我的,从来不是安逸的“金汤匙”,而是“实业报国”的家训和“永远跟党走”的信念。2012年,我从美国华盛顿大学毕业后,想到父亲当年与我“约法三章”,其中一点就是“一定要回国”,毅然放弃海外的高薪工作,选择回到家乡衡水枣强与父亲共同守业、创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传统材料面临着诸多难题,金属材质刚度大、耐用,但易腐蚀;混凝土抗压性能好、价格低廉,但易开裂;玻璃钢轻便、耐腐蚀,但刚度不足。使用这些材料生产的产品不仅后期维修成本高,一旦出现破损,还对土壤、水源造成严重污染。为此,我们锚定行业痛点,重构研发体系,组建了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5周岁的科研团队,聚焦前沿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落地,我们大胆设想:能否将金属、混凝土和树脂的优势进行“跨界融合”,取长补短,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多基体复合材料?创新从来不是灵光一现的偶然,实验室无数个日夜的灯光见证了我们的坚持,历经三年的反复推演、实验、测试,首创的“多基复合理论”终于破茧而出,真正实现了金属、混凝土与树脂的“骨肉相连”,管刚度达到6.74MPa。这项技术不仅填补了国际空白,更是让管材寿命突破50年,省级技术鉴定给出“国际先进”的评价时,我们欢呼雀跃,这不仅是理论的胜利,更是实现从行业“跟跑”向“领跑”的转变。
为解决集群2000多台套老旧闲置生产装备低效运行的难题,团队经过50多次企业走访、220余天基层探索,研发出自动化成型系统及配套设备,实现了多工艺、全流程、在线化的生产制造方式,复材产品合格率由70%提高至98%,综合使用成本降低50%以上。新系统设备研制成功后,立刻投入国内“海水淡化饮水工程”项目,开启了大口径复合管道使用顶进工艺的先河,相较于开挖式,每公里可节省2300万元施工成本,施工周期缩短30天以上,不仅有效提高了工程效率,还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破坏,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面对枣强县中小微企业“散、乱、弱”的现状,我们提出了“共享智造”理念。搭建的“4+1+1”工业互联网平台,让自动化设备、技术方案、供应链资源在云端“流动”起来。通过“集采共享”为集群企业实现融资3.6亿元,年原材料集采突破3.2亿元,降低生产成本4.36%。实施“服务共享”和“创新共享”以来,团队每年为集群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方案50余个,技术答疑1200余次;引进和培养了产业人才200余人(其中,高级工程师以上人员12名),孵化培育落地企业130余个,新基建等新兴产业应用项目落地12个,帮扶3家企业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以实际行动诠释青年科研团队的责任担当。
十余年间,我们从一家传统制造厂,成长为全国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之一,累计申请专利34项,修订标准9项,承担国家级、省级、市级科研项目23项,特别是参与了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天眼”、“嫦娥工程”等国内外重大项目建设,为我国复合材料产业多领域应用拓展作出了河北贡献。这些成绩的取得,必须要感恩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感恩河北这片热土,让我们青年一代拥有无限可能。
生逢伟大时代,我们是幸运的;扎根燕赵沃土,我们是坚定的。未来我们将抓住时代机遇、感恩奋进,用青春书写河北青年的创新答卷!